上个周末,见到了R君,R君刚过完20岁生日,相谈甚欢,聊着聊着就聊到了R君的人生经历。

R君说,他的经历,就像两次“弯道超车”,于是慢慢听R君讲起了人生路上的每一个节点。

1

R君说,他从小学开始就开始跟着小学的兴趣班学奥数,因为小升初的分班要考,但是也没学出什么名堂来,据R君说可能是因为小学实在是太浪了。

之后R君小升初还是靠家长托关系交钱进的一个相对还不错的初中,小升初确实考了奥数,还考了英语,印象里考的一塌糊涂,毕业后从当年的年级主任口中得知当时考了400多名,只进了一个次重点班。嗯,R君说当时他们一个年级有22个班,8个重点班,两个次重点班。R君没进重点班一直没什么抱怨,因为可能换个环境就认识不到现在的许多朋友了。

但是R君初中毕业之前一直有一个心结,R君家长的单位和R君上的这所初中一直有多年的合作,R君小升初那年,R君家长不放心单位,于是自己找人给R君解决了升学问题。

但是后来R君发现家长单位的多年合作可能不仅包含着准入的资格,还包含着分班的加分,R君看着之前认识的家长单位的孩子都进入了重点班很不是滋味。

R君说他初中不是特别浪,还是兢兢业业的学习,然后学习成绩也始终在学校200多名,班里前5名徘徊。离中考还有一百多天的时候,R君的语文老师告诉R君说学校打算把年级前100建两个班,你最近一次考试排名是110+应该问题不大。

于是R君战战兢兢的加入了24班,这次R君真的不敢浪了,可能是换了个环境或者其他什么原因,之后R君的成绩增速就和中国GDP有了一拼。最后,据R君说,是中考题出的对口味,R君拿了理综,数学两个满分,语文也说的过去的情况下得到了全校第8,可以说是还不错的成绩。R君那个心结也就消失了。

2

拿到了高分的R君,选择了当时看起来是最好的选择,去了某中学的省理科实验班,说白了就是专门学竞赛的班。这个班之前R君也没听说过,R君当时选择的依据只是因为这个班分数线高,物尽其用。R君说进入高中的班级,就像当年最初进入24班,只不过这次更加漫长。R君说,伴随着中考一次超长发挥的是,高中成绩常年的后10%。

R君进入这个竞赛班的时候想到自己可能可以学点什么数学竞赛,然而来了之后发现智商根本不够。然后R君发现除了数理化生之外还有一门信息学竞赛,R君认为自己计算机直觉还是不错的,于是就选了这门竞赛。之后的一些日子里,R君发现这门竞赛门槛不高,波动很大,面向投机取巧十分友好,于是R君在这条路上越陷越深。文化课成绩不好看?那直接以竞赛训练的名义翘掉考试。

R君说具体历程就不细说了,感兴趣可以去看看他的博客。最后R君一步一步走到了竞赛的全国金牌,伴随着这些的是文化课烂的一塌糊涂。R君说最感谢的是班主任和家长,不管是出于赌徒还是什么的心理,挡住了这部分的压力。

3

拿了金牌的R君,有了大学的保送资格,选择了当时看起来是最好的选择,去了某华大学的某班,听说是搞理论计算机research的。R君当时的选择不是了解这个班,只是因为这个班门槛高,物尽其用。R君说进入了大学的班级,像极了最初进入高中的班级,像极了当年最初进入24班。

4

R君说,很多次,都是以一个末尾的身份加入了某个群体,然后找了一条不一样的路,再以前几名从这个群体脱颖而出,所以目前看来,也达到了最初没想到过的高度。

我问R君,找不一样的路,每次都是自己精心策划的么?R君说,每次都是无路可走,莫名其妙才走上了奇怪的路。

我问R君这次呢?R君最后感叹,这次又像历史重演,好像以最后几名的身份加入了这个很厉害的集体,倒也习惯了。R君说这次可能看到自己GPA以及排名就知道可能科研这条路走不通。不过这次R君不放弃看到的每一条路,网络安全ctf、游戏二学位、技术实习… 毕竟,这次就算不成功,R君也早已心满意足了。

5

最后离别时我说,其实R君你错了,这些“弯道超车”只是从你的评价标准得出的,其实一群人本身没什么排名先后的,别太功利。

R君说,感谢经历,开心就好。